跋一
蔡君謨云:古之善書者,必先楷法。漸而至於行草,亦不離乎楷法。未能正書而能為行草。歐陽率更云:善為書者,以真楷為難,而真楷以小楷為難。吳溱先生執著於傳統的尊崇,自幼篤愛楷書,至今不輟。初學九成宮,全神貫注,仔細讀帖揣摩。一寫就是十年。後學顏魯公,除臨習多寶塔、雙鶴銘外,還學麻姑山、顏家廟,體會到了學習一位書家的眾多作品,有助于比較全面地掌握其藝術特點。四十餘年來,從不懈怠。再學二王,摩蘭亭序千餘遍,對名帖心摹手追,心摹得其神,手追得其形,心手相通,形神兼備。故其楷書有歐字的嚴謹遒勁、顏字的端莊凝重,為他日後為蘇州園林及周邊名勝、寺廟、古跡書寫匾額、楹聯、題詠、書條石和摩崖石刻,奠定了基礎。行楷有王字的蕭散簡遠。字字雋秀,筆筆翔實,平正安穩,格調典雅。字與字之間,行與行之間偃仰、側斜、平直、振動,筋脈相通,成為統一的整體,呈現出紮實的傳統根基,終於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個人風格,溫文爾雅的書卷氣躍然紙上。讀書萬卷始通神,這是蘇軾書法理論的名言。吳溱先生深知功夫在字外的道理,斷未有胸無點墨而書法能超軼等倫者。讀帖臨池,學習前人的書論和用筆結構,更要全面提高文化素養,要具備淵博的學養,即書家常說的字外功,也就是蘇軾強調的書法的道,這是至關重要的,是作為書法家而不是書匠的唯一判別標準。古人的書法墨蹟,或逸興、或紀事、或抒懷、或激賞,全然出自自己內心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。王羲之蘭亭序的飄逸、顏真卿祭侄稿的激憤,蘇州寒食帖的哀怨,永久激發著人們無盡的遐思和崇仰,決不是單純表現出的純熟筆墨技巧,這三篇詩文本來就是千古佳構,這才是不朽書法中文辭的感染力所在。書文并茂,形式和內容的高度統一,才成為流傳千古的天下第一行書、第二行書和第三行書。書法作品是書家襟懷、品格、學養和才情的總和。人如其字、字也如其人。從本書中,可以看出吳溱先生的詩融百家之長,鑄一己之風,眾體兼備,或激奮、或蕭閑、或嚴正、或詼諧,各有所長。鐘老杜,得其沉鬱;慕太白,不失激昂;羨陶令,慕其沖淡;仰樊川,終見清麗。或悼先師、思故友,凄切嗚咽,不假掩飾;或抒懷抱,展胸臆,歎沉浮,齊乘除。或詩朋酒侶,憑弔古跡,足見其豪放曠達;或庭階凝佇,觀雲捲雲舒,見其洗練從容。其詞婉約、豪放,更顯當行。小處不下少游;詠物篇章多有寄託,闡發刻劃,整飭精巧。遊歷之作更顯功力。踏遍江南,屐齒留處,清空騷雅不輸白石;澄靜超然,疑是洞庭青草。所撰楹聯,出奇制勝,不拘一格,對句中規中矩,人莫能及。創作題材豐富,涵蓋面寬闊,儒釋隱逸,騷人烈士、淑媛俠女、前賢後進、匠工歌伶、吟賞多寄情詩詞之中,山嶺澤國、寺觀名勝、牌樓城楪、亭臺林池、酒肆茶館,題詠則耀見楮墨之下。涉及詩經、諸子、楚辭、史記、漢書、後漢書、晉書、世說新語、文心雕龍、詩話、書論和詞話等經典、文獻,并能消化吸收,融會貫通,用典精恰,信手拈來,化為己用,以他嫺熟的書法技巧,書寫他自撰的詩、詞、楹聯,能夠給我們詩詞和書法的雙重藝術享受。劉熙載在書概中指出:書可觀識,從書法作品中可以看出書家的學識和修養。大抵胸中所養不凡,見之筆下者皆超絕,故善書者以謂胸中有萬卷書,下筆便無俗氣,多讀書,漸至學富,字裡行間自然而然就洋溢出書卷氣了。觀吳溱先生所著,此言不誣。詩言志,書為心聲,在學習和繼承民族傳統文化的當今,不期永嘉之年,復聞正始之音。吳溱先生出版的我書我詩,可以稱得上技道兩增,藝林之瑰寶;詩書競秀,文苑之奇葩。
辛卯立秋蘇州包涵識於菱塘小築